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篇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篇2
《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磷的燃测定空气的含量,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工具
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人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没有。那么本节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了,说明有空气了。
生3: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生4:夏天电风国转动,一阵风扑面而来,说明空气在流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教师作总结。)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生1:第一单元中“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吸人气体的探究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生3:食盐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潮湿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饮料放置空气中外壁出“汗”等现象,说朗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师:下面呢,我竹j将分组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分数。(提示:可以自己自主设计实验,参考课本实验2-1。)
师:我观察各小组设计实验,大部分用-蜡烛燃烧”进行实验探究,但是你们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不一致。为什么?想一想,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分析:蜡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会偏小,小于1/5。同时引导学生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一一五氧化二磷。科学家就是利用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一】],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十空气皇鉴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师: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
[投影]
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一209.9℃,沸点为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教师组织评讲习题,提出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l源,使学生意识到必须防止空气不受污染,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l
五、知识扩展
师:同学们,当你漫步在湖畔边、森林中,阵阵凉风吹过,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多么新鲜的空气呵!但是你们知道.这新鲜的空气需要人类的爱护、保护与珍惜。才能保持新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现象?(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提问。)
生1:摩托车、汽车的增多,导致的尾气排放增多,污染空气。
生2:前几天报道某乡镇鞋厂发生火灾,橡胶烧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
生3:臭氧层被破坏也会污染空气。.
师: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从各方面回答了空气被污染的种种现象,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2-8中“大气污染”,总结一下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o)
[总结]
1.被污染的空气会:(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2)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2.我们应该做到:
(1)加大空气质量监测,改善周围环境状况;
(2)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
六、作业布置
1.习题1~6
2.阅读教材第31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学习和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汇报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能有意识地从一般生活中发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4、能意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开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提供资料、激发兴趣、活动探究、得出结论、提高认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教师]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根底建立的呢?
[学生答复]化学是以实验为根底的。
[教师]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凝骤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制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二、授新课
〔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
[教师]陈述: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板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师]蜡烛燃烧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那么,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方说蜡烛是由什么做的?它燃烧后生成了什么?除了燃烧它还有什么性质?等等。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观察蜡烛的燃烧。
[讲解]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然后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还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往往能得到伟大的发觉。
现在,就请大家利用桌上的物品通过实验来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你可以按课本提示进行探究,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并将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先小组同学间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将更细致、更精确的现象进行小结,打算小组间交流。
开始探究:
1.点燃前
[教师提示]要认真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问]通过上述探究,你对蜡烛有了怎样的了解?
[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致辞,描述观察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于课本上内容要给予肯定和鼓舞,并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并板书]
⑴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做成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别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些颜色是添加染料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⑵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觉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2.燃烧时
[教师提示]注意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烛芯周围固体蜡的变化等,做好记录。
[小组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板书]
⑴点燃蜡烛后,可以延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⑵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里面一层火焰较暗淡,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外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
⑶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且软,可任意造型,但距火焰较远的地方仍旧冷而硬。在燃着的蜡烛顶部蜡烛受热熔化形成一个凹槽,存满液态的石蜡,浸没灯芯。
⑷如果有风吹动蜡烛火焰,凹槽中的液态石蜡就会沿着烛身流下,流下后很快冷凝成固体附在烛身。
继续探究: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又说明什么?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小组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板书]
可以看到处于火焰外层的先变黑,第二层其次,里层变化小。这种现象说明火焰的外层温度高,焰心的温度低。
3.燃烧后
提问:蜡烛燃烧后变短了,那么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教师提示]先将一只冷而枯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将烧杯迅速移开火焰倒过来并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小组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板书]
⑴冷而枯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
⑵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变浑浊。
[教师追问]为什么冷而枯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板书]
上述现象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4.熄灭蜡烛
[教师提示]大家熄灭蜡烛后会看到一股白烟,马上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会发觉什么?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板书]
⑴火焰会顺着白烟点燃蜡烛,这说明白烟是石蜡蒸汽。
⑵蜡烛燃烧过程:燃着的棉芯放热→固态蜡受热熔化→液态蜡继续受热汽化变成石蜡蒸汽→石蜡蒸汽着火燃烧。
三、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大家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受?
探究活动表达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拟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四、小结
1.探究了蜡烛在燃烧前的组成、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密度等。
2.探究了蜡烛燃烧的全过程。
五、安排作业
1.参照课本“探究活动汇报〞的格式写一份有关本次探究活动的汇报。
〔教师对化学实验汇报的写法作简单说明〕
2.预习探究活动②——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第二课时
一、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是什么?
〔停顿片刻,听学生的答复,并肯定和鼓舞学生的大胆答复〕
二、开始探究
⑴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⑵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得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
⑶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⑷认真做好每个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三、继续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
⑴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⑵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⑶取两快枯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板书]
⑴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后,在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会有白色沉淀出现,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几乎看不到。说明了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空气中含量极少。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响会生成白色沉淀。
⑵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小木条会燃烧完,在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小木条会熄灭。在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氧气较少,而空气中含氧气较多。
⑶对着枯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出现一层水珠,而空气中的玻璃片上则没有。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四、提问
结合上述实验说说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了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篇4
九年级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阐述了什么是化学。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的学习方法是实验探究与内容,如果在第上课就将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加以介绍和利用,就会对以后掌握实验探究这个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节课介绍什么是化学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第一单元,提问学生这个大幅图片你看了后有何想法,有何问题,当同学们提出“猫为什么不烫?”“这个台板耐热、隔热?”等等问题后,教师就应该马上赞许并说:“这就是科学探究的发现问题,猜想和假设两个环节!”顺势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科学探究的意义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一一讲解,突破了难点。
-
81工作总结(81qz.com)小编精心推荐:
- 九年级化学教案 | 实验室化学检测技术员工作总结 |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 人教版九年级上期教学计划 |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本课题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准确的操作、观察,并准确地描述试验现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调控,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怎样上好探究课,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篇5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用为学生庆祝生日点蜡烛的方式引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身边存在的普普通通的物质。本节课在部分时间是学生动手做,老师巡堂指导,提醒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关注哪些现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要肯定鼓励学生的发现,比如有学生说:“我看到蜡烛火焰的上面有黑色,那黑色是什么物质?”要大力表扬这个学生仔细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可以就地取材,和学生一起探究黑色物质。知识是定的,但课堂是活的,总有源源不断的新的生命力补充进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列举实验的考前须知;
3.说出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根本实验操作,概述操作要求。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说出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根本操作技能。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良好意识;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欲;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
1.仪器的识记;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教学难点:滴管的使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药品的取用
走进化学实验室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了解实验的重要性。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平安实验的重要性。
[交流与商量]: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形成认识。
[板书]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X石、碳酸钠
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阅读教材P14-15,交流、商量,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提出问题]:
1.要将X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答复]用镊子夹取一块X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答复]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标准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舞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交流与商量]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观察药品
[提出问题]:
1.回忆一般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联想与启发]:
回忆一般生活经验,交流与商量,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练习与实践]: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
4.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马上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实验探究]
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商量]
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完成练习,交流、商量,形成认识。
〈三〉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低处保持水平?采纳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商量。
[实验探究]:
1.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毫升的稀盐酸。
2.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
3.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X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
〈四〉滴管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
2.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注意指导学生实验标准。阅读教材P16滴管的使用,思考、商量。
[实验探究]
1.用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用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总结。
二、物质的加热
〈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
1.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
2.酒精灯的火焰各局部颜色为什么不同?
3.怎样熄灭酒精灯?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答复。
[实验探究]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
1.烧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
2.装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简单破裂。
思考、交流、商量、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二〉给物质加热
[提出问题]
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马上用冷水冲?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
[实验探究]
1.取三支试管,各参加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2.用量筒取2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
三、洗涤仪器
[提出问题]
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阅读教材P18—19后,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
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安排作业
1.书面作业:
素养教育学案:P6-12
2.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搜集气体的操作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篇7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特点: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3)形式:蒸发、凝固、熔化、升华、破裂、扩散、吸附、干燥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气味、水溶性、挥发性、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2)特点:生成了其它物质
(3)常相伴的现象:变色、变味、变质、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固性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相伴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相伴化学变化。
-
推荐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集合七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系列3篇)
实验室化学检测技术员工作总结(精华8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Unit2《MySchoolbag》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