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时候16则小故事就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心胸也变的强大起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励志小故事及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站故事 篇1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小站故事 篇2
爱迪生一直有发明大王的美称,但是谁又知道他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呢?
我通过读《爱迪生的故事》这本书知道了爱迪生从小就爱提问题,8岁上学时,被老师称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就因为老师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着他母亲的面前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母亲一气之下让他退学,由她自己来教爱迪生。这时爱迪生从此改变了,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在家建起了小小实验室。为了筹备实验室的必要开支,他不得不出去打工。最后用积赞的钱在火车的`行李箱建了个小小实验室,继续他的化学实验。后来,化学药品起火,几乎把整个车厢烧掉。愤怒的车长将爱迪生的实验设备扔下车去,还打了他几扇耳光,正是这几扇耳光,令爱迪生终身失聪。
爱迪生一生发明了2000多样东西,而他是经历了许多次的失败才获得那一次的成功啊!读到这里,我被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而我想想自己,实在是惭愧。
记得那一次,爸爸教我游泳,我刚开始游泳就喝了几口水,我很灰心,不想学了。这时爸爸对我说:“别灰心,爱迪生发明灯泡,也是经历了上千的失败,才获得一次的成功。他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失败都没有放弃。而你只是学游泳喝了几口水而已,与爱迪生的多次失败相比,这更本不算什么!所以,凡事都要用100%的毅力去完成。”爸爸的话,使信心倍增。于是,我再次鼓起勇气,一次,两次,三次……都失败了。但我并不灰心,依然努力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成功了!
我的成功,不只是我的努力,更有爸爸的一番话的力量。如果不是爸爸用爱迪生的故事来鼓励我,我可能就不会迈向成功的殿堂。
爱迪生的故事不止教会了我要大胆的疑问,还让我学会凡事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将获得成功。
小站故事 篇3
一位哲学家乘船出海,一路上的风景煞是迷人,可是这些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老觉得很无聊,在船上踱来踱去,很是烦躁。于是,他便与船夫聊了起来。不一会,哲学家就有点不高兴了,因为他觉得船夫实在是很无知。好像小学都没毕业似的,什么都不懂,于是他问道:你懂哲学吗船夫说:我不懂。哲学家用很惋惜的口吻说道: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随即,哲学家又问道:那你懂数学吗船夫说:也不懂。哲学家遗憾地说道:那你失去了80%的.生命。船夫不再说话了。
他们谁也不理谁,就这样,船夫划着他的船,哲学家思考着他的问题,小船漂了没多远,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小船在海浪中激烈地颠簸着。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他们两个同时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想到他肯定不会游泳,于是便问道: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恐慌地喊道:不会啊!
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100%的生命。
【感悟】
珍惜身边每一个朋友,也许他一无所有,也许他懂得不多,但他也许懂得生存的技巧,也许在你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会帮上你的忙。
小站故事 篇4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媾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
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缍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小站故事 篇5
本来,他不过为各个办公室拎拎开水而已,在单位上毫不起眼。但有一次一位大领导来单位视察工作,正好碰上他拎着水壶从旁边经过,于是领导在摄象机前同他握手、交谈,称赞他为人踏实,对拎开水这种不起眼的小事情也一丝不苟,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之后他就不再拎开水了,他不停地在各个地方参加大大小小的事迹报告会。人们的赞扬,新闻的报道和成堆的似乎毫不相干的荣誉证书充斥了他的生活。
这一次,他又做完了一个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报告会。在一成不变的鲜花掌声和酒会之后,他住进了这个城市最高级的酒店。站在豪华套房的落地窗前,城市霓虹闪烁的夜晚尽收眼底。这时的他疲惫但却又有一种抑制不了的.激动——成功的喜悦总是无法独享,于是他给酒店经理打了个电话。
不久,敲门声传来。他微醉却又愉快地打开房门。
只见一位漂亮的女孩仿佛带着一种无法抵抗的诱人浅笑依门而立,他禁不住抱了个一怀香软……
第二天早晨起床不久,他就坐上了去另一个会场的轿车,春风满面。就在车开走的同时,酒店对面的电话亭里有位迷人的女孩正对着话筒说:
“三啊,读吧,俺又有钱了。”
小站故事 篇6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他自己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非常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真的是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就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小站故事 篇7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很不实用。因此,爱迪生就暗下决心:“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
他的实验开始着手于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爱迪生面对失败,面对所有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879年10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爱迪生,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走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此时,夜幕正在降临,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1小时,2小时,3小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1879年10月21这一天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标志着可使用电灯的诞生。
虽然这样,爱迪生并没有满足,他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
有一天,天气闷热,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面,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也许千篇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常百姓家。
后来,人们便一直使用这种用竹丝作灯丝的灯泡。几十年后,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隋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是这种灯泡。 在爱迪生发明创造的过程当中,爱迪生常对助手说:“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正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便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通过这件小事,我们不仅看到了爱迪生的睿智,更多的是看到了爱迪生惜时间如生命思想,这也是为什么爱迪生能够吧所有精力集中在试验上的原因之一吧!
爱迪生在为我们创造出那么多的新型发明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的人生道理。
众所周知,爱迪生未成名之前的生活并不富裕。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表面上的光鲜靓丽永远比不上踏踏实实的做好手上的事情。爱迪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不是因为他的着装华丽,而是因为他的成就卓越。电灯的发明知识他众多发明中的一点,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
小站故事 篇8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 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 发现了一叠练习册, 它们是皮特金幼儿园B(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 题目叫: 未来我是——
他本以为这些东西, 在德军空袭伦敦时在学校里被炸飞了, 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 并且一躺就是五十年。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 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
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 说, 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国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三升海水都没被淹死;
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的只能背出7个。
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能进入内阁。
总之三十一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 有当驯狗师的; 有当领航员的; 有做王妃的, 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的梦想。
当地一家报纸得知这一想法, 为他发了一则启示, 没几天书信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 学者及政府官员, 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
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本。 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 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毕竟五十年了。五十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 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是我, 感谢你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 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 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在我的脑子里。 我没有一天放弃过, 五十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三十位同学: 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 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 假如谁能把三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保持五十年, 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
小站故事 篇9
马
马,本来自由自在的在山间撒野,渴了喝点山泉,累了就睡在地上晒太阳,无忧无虑。可是自从有了伯乐,马的命运就改变了,给它的头戴上笼辔,在它的背上置放鞍具,栓着它,马的死亡率已经是十之二三了,然后再逼着它运输东西,强迫它日行千里,在它的`脚上钉上铁掌,马的死亡率就过半了。马本来就是毫无规矩毫无用处的动物,让它吸取日月之精化,天地之灵气,无用无为,还得以享尽天年,教化它,让它懂得礼法,反而害了它的生命。
感悟: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规矩的约束下我们是否也丧失了本我,成天遵循别人制定的礼义,逼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有限的生命还剩下多少呢?
小站故事 篇10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西齐弗的故事。西齐弗因在天庭犯了法,所以被天神惩罚到人世间受苦。天神对他的惩罚是:要推一块石头上山。每天,西齐弗都费了很大的劲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可是,在他休息时,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于是,西齐弗就要不停地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这样,西齐弗所面临的是:永无止境的.失败。天神要惩罚西齐弗,也就是要折磨他的心灵,使他在“永无止境的失败”命运中,受苦受难。可是,西齐弗不肯认输。每次,在他推石头上山时,他就想:推石头上山是我的责任,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我的责任就尽到。天神因为无法再惩罚西齐弗,就放他回天庭。
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会不断的碰到各种困难、挫折等,要像西齐弗一样,调整好心态,坚持下去,心态决定成败。碰到了问题,应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分析思考,肯定能解决问题的。
小站故事 篇11
古时候,有个老头自己不劳作,而是靠一群猴子为生。每天早上,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猴子们分配任务,他让一只老猴子带着几只年轻的猴子去山里摘果子。晚上,等猴子们回来了,老头就逼迫猴子们交出它们一天摘到的果实的一部分。他就靠这些猴子交出的这些果实养活自己,有时还有剩余。有几次,猴子不愿交出果实,觉得果实是自己辛苦摘到的,老头坐享其成,于是心里很不满。老头就用竹条抽打猴子。猴子虽然觉得天天到山上摘果子很辛苦,又要交给老头,可是又害怕被老头打,只好任他摆布。有一天,一只小猴子问老猴子:“山上的果树是老头栽的`吗?”老猴子回答说:“应该不是,是自己长的。”小猴子又问:“为什么我们摘了果子要给老头呢?他为什么打我们?”老猴子受小猴子的话启发,决定带着猴子们逃离这里。当天晚上,猴子们趁老头睡熟之后,悄悄地弄坏笼子,然后手牵着手跑进了树林深处,从此再也不回去了。老头一觉醒来,才发觉猴子们都跑光了。老头什么也不会做,没了猴子就没了生存的手段,最后,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饿死了。
小朋友,一个人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只是依赖别人,或者靠剥削别人过活,最终只能像那个老头一样活活饿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个自食其力的人。
小站故事 篇12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小站故事 篇13
有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遭受过两次惨痛的意外事故。
第一次不幸发生在他46岁时。
一次飞机意外事故,使他身上65%以上的皮肤都被烧坏了。在16次手术中,他的脸因植皮而变成了一块彩色板。他的手指没有了,双腿特别细小,而且无法行动,只能瘫在轮椅上。
谁能想到,6个月后,他亲自驾驶着飞机飞上了蓝天!
4年后,命运再一次把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他所驾驶的飞机在起飞时突然摔回跑道,他的12块脊椎骨全部被压得粉碎,腰部以下永远瘫痪。
但他没有把这些灾难当作自己消沉的理由,他说:“我瘫痪之前可以做1万种事,现在我只能做9000种,我还可以把注意力和目光放在能做的9000种事上。我的.人生遭受过两次重大的挫折,所以,我只能选择不把挫折拿来当成自己放弃努力的借口。”
这位生活的强者,就是米契尔。
正因为他永不放弃努力,最终成为一位百万富翁、公众演说家、企业家,还在政坛上获得一席之地。
小站故事 篇14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贪官,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感悟】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贪腐,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小站故事 篇15
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他小时候,家住在南京。离他家不远有条河,叫秦淮河。每年端午节,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到了这一天,两岸人山人海。河面上的龙船都披红挂绿,船上岸上锣鼓喧天,热闹的景像实在让人兴奋。茅以升跟所有的小伙伴一样,每年端午节还没到,就盼望着看龙船比赛了。可是有一年过端午节,茅以升病倒了。小伙伴们都去看龙船比赛,茅以升一个人躺在床上,只盼望小伙伴早点儿回来,把龙船比赛的情景说给他听。
小伙伴们直到傍晚才回来。茅以升连忙坐起来,说;"快给我讲讲,今天的场面有多热闹?"小伙伴们低着头,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秦淮河出事了!""出了什么事?"茅以升吃了一惊。"看热闹的人太多,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好多人掉进了河里!"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茅以升非常难过。他仿佛看到许多人纷纷落水,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景像凄惨极了。病好了,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默默地看着断桥发呆。他想;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
从此以后,茅以升特别留心各式各样的桥,平的,拱的,木板的,石头的。出门的时候,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他都要上下打量,仔细观察,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看书看报的时候,遇到有关桥的资料,他都细心收集起来。天长日久,他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
小站故事 篇16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终于将驯虎人吃了。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
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
-
更多精彩小站故事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小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