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工作总结 >地图 >范文 >

题西林壁读后感

题西林壁读后感(范本十篇)

时间:2025-04-16 作者:81工作总结

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

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2

翻开泛黄的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抹不掉的墨香,使人坠入中华历史的长河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弥留之际的嘱托。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够得到朝廷赏识,为国家为百姓尽心尽力,这是他的抱负。为国家收复失地,是朝廷一统中原,这是他的理想。可昏庸南宋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是他的愿望落空了,至死也未能实现。但他仍然坚持:终有一天,一定会有人收复失地,完成他一生都没有完成的梦想。他死了,但是他的爱国炽热之心永存,并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读完李绅的两首《悯农》心仿佛成了被扔进了石子的海洋,泛起一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在几千年前,那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千千万万的农民始终在土地辛勤的耕耘,即使日光灼烧着他们粗糙的皮肤,即使风霜刺入他们单薄的身躯。这就是劳累的农民,就算在五谷丰登等的时节里,也只能靠着少儿又少的粮食勉强度日,甚至有随时被饿死的危险,而没有为粮食种植付出一点点力气的达官贵人们却能收获到享用不尽的甚至可以肆意浪费的粮食。这怎能不令人心痛?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读了王冕的《墨梅》给我带来的是我精神上的反思。王冕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却掩盖不住他对知识的渴望。王冕白天放牛作画,晚上到附近佛寺的长明灯下读书。长大后的他,一身正气。一首《墨梅》将他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这样的王冕,无论是他的艰苦求学,无论是他的高尚情操,无论是他淡泊明丽的胸襟,还是坚贞纯洁的操守,都值得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学习、借鉴和效仿。

读《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我在《凉州词》中领略战争的残酷,在《送元二使安西》感受友谊的真挚,在《静夜思》中感叹思乡的情怀,在《望天门山》中见识山间美景,在这里,我带自己的感悟,走进诗人的内心……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4

当漫长的岁月,只能用笔纪念时,那都已成为了过去。自古以来,众多的才人不知作了多少首精美绝伦的古诗词,而现在却只能当做考察历史的线索,这些线索不仅给了我们无限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去感受有多少快乐与惆怅用来挥洒,还成为了我国文学的另一种造诣,可以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兴趣。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是集合了各朝各代文学的精华;同时也可以说事各朝各代问学的代表。古诗词虽不是文学的骨干,也却在文学界占有一定地位和享誉。不仅可以从该书中体会到诗词当时所要抒发的情感,还能了解诗文背景以及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史事。

古诗词通常被称为“唐诗”“宋词”,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一种形式,写诗的才人被称为“诗人”,诗繁荣于唐朝,中国诗词至唐朝发展到峰,现存五万多首唐诗,流派各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宋词的宋朝文学的一种形式,作词的才人被称为“词人”,词繁荣于宋朝,中国词至宋代发展到峰。词不想诗一样格式严谨,但却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古诗最富盛名的当属“诗仙”—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静夜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每句短短五字,可其中所要表达的都显得淋漓尽致,感情分量也毫不逊色,但对于一向写奇特想象,充满浪漫色彩,语言清新自然的李白,或许太过别致了。第一句的“明月”给人一种很好,浪漫的感觉,而后的“霜”字,把明月洒下来的光而来比喻,而且格式前后一致,个人一种美感与舒适感。第三局的“举头”与“低头”一反一正,动作也抒发了情感,可谓笔扫千军,“望”与“思”用字十分精妙,把李白的思乡情衬托的更为形象。第三局的“明月”更像是一种思乡的寄托。古诗并非好写,主题要明确,格式要严谨,用字要精妙,感情要充沛。

古诗最让我感慨的就只有李清照了,她是宋代可以和第一流作家抗衡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词作派死“婉约派”。她的《夏日绝句》,读得荡气回肠,看得慷慨激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制组合,不是级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问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指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纤弱无骨之手,娇弱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毅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中华五千年,各朝各代,不知作了多少首古诗词乃至于今,大到国级民生,小到个人生活中的一切遭际,这些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浓是淡,它们都体现出了内容的充实、感情充沛的共同点。忘了生命都不能忘了古代祖先们的文化精髓。

不忘国本,铭记诗词,千年不忘,中国辉煌!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5

教学《题西林壁》之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古诗,这样让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首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这首古诗的同时,我又穿插了《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辅助教学。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正面目,距今已有920年的古诗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课后我又布置了习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6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7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了一篇庐山的文章,一首庐山的诗,还记得吗?《庐山的云雾》、《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介绍的不错,和老师找到的资料不谋而合。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老师这有一段介绍,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下。)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文学家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一些问题我们理解完题目你就能知道,还有些问题要等我们学完全诗,我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师解释。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

我们知道古人都爱游山玩水,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常常诗性大发,一些名篇佳作也就由此诞生。他们常常走到哪写到哪,于是,山川上,寺庙的墙壁上,甚至岩洞中都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古诗,《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来读一读。老师有个要求:读清字音,读顺句子。读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读得很流利,字音也都读准确了,谁再来读,他读的怎么样?同学们看这是七言,老师发现他还注意了节奏,就像音乐课打拍子那样,哒哒、哒哒、哒、哒哒,要有停顿,不错!谁还想来试试。咱们女同学读一遍,来开始。)

2、抓字眼,明大意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看看我们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

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老师把一些难理解的词意都打在了屏幕上,可以参考一下,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句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近高低看过去,所在的位置不同,庐山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谁首先来带我们欣赏一下庐山的风貌。读一读,解释一下。(大体说对了,它横看和侧看解释的不错,谁再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谁还有补充,从正面看到的是怎样的山岭,给他个形容词。)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谁还来说说。

你们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这样的画面。看图。都是庐山的图片,却让我们看到了它不同的样子,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啊。理解了意思,谁能把它读美了,指导朗读(节奏、慢、气势,真有气势,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又有发现。

(2)第二行谁来读一读,并解释一下。(看到什么不同,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大胆的把你的理解说出来。)诗人观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3)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师给配乐。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你们读的真好,谢谢你们把这么美好的感觉带给大家,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庐山风景vcd,一起来欣赏一下。

(4)千姿万态的庐山美吗?再来读读那两句。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看到的景色,所见,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看到的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庐山呢?古诗的后两行给了我们答案。

(5)是什么原因呢?谁来说说,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是啊,谁再来说说?诗人处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局限了,看到的都是庐山的局部。这是诗人由所见发出的感想,这是诗人所感。

3、想意境,悟诗情

(1)哦,诗人后恍然大悟,发出了感叹,齐读后两行。苏轼明白了什么,(解释全诗)你又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自己把全诗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一下。同桌交流一下。

(2)生读全诗,谈体会。诗人为什么说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结合这首诗说说。说具体点,说概括些。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板书)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让我们伴着优美的庐山风光,用心来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千古名句蕴含的道理吧。

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我们要明白读板书,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我们可不能犯了《盲人摸象》故事中,几个盲人的错误。他们错就错在把大象身体的各个部分当作了整体,好在我们的大诗人没有被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不同风貌所迷惑,因为他清晰的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听大家读诗真是种享受,我相信一定有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背诗。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9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轼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0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扩展阅读:苏轼的简介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本文来源:http://www.81qz.com/8/19124.html